坚持系统推进 点亮生态底色——福建南平全力打造美丽宜居山地海绵城市标杆

发布时间: 2023-11-29 15:37:35 作者: 全钢防静电地板安装

  自成为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福建省南平市格外的重视相关工作,在水弹性城市建设中坚持系统推进、生态优先,注重规范引领、本土适用、“+海绵”模式,全力打造美丽宜居山地水弹性城市标杆。

  先行立法,提供法制保障。积极开展水弹性城市建设管理、城市防洪排涝等立法工作,其中《南平市水弹性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已颁布施行,填补了省内海绵城市立法领域空白,为全域开展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及其监督管理活动提供了法理基础。

  系统规划,建立管控体系。结合武夷新区建设,同步开展“总体设计-海绵专项规划-相关涉水规划”3个层级11部海绵相关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多规协同编制,强化统筹规划能力,形成全方位的规划管控体系,提升水弹性城市建设的完整度。

  构建标准,强化技术支撑。构建《南平市水弹性城市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等17项“顶层引领-过程管控-绩效评价-资金保障”全周期保障体系和《水弹性城市建设工程方案设计导则》等20项“规划-建设-运维”全过程技术标准体系,以标准导则规范建设。

  采取上中下模式,打造山地治水体系。围绕山地丘陵特征,采取“上截-中蓄-下排”治水模式,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实现30年一遇防涝标准(170毫米),提升城市排水能力。

  探索本土化路径,形成南平海绵方案。结合南平市山区风貌特点,开展土壤渗透、多元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9项本土课题研究,探索本地化海绵城市建设路径,发表了期刊论文《全域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南平市土壤下渗系数及影响因素研究》,发明了“一种水处理过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等4项专利。

  搭建数字化平台,推动海绵智慧管理。将城市数字化模型、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供水、燃气、工地管理智慧化和污水智能监测等内容纳入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搭建标准化海绵项目审查应用和可视化海绵数据展示应用等各类数字化平台,推动实现数据监测、统计分析等智能化、信息化服务功能。

  坚持“国家公园+海绵”。将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一个全域海绵体,构建“一核两屏多廊多节点”的海绵空间格局,对河流廊道、生态绿廊等46个项目进行“微改造”,畅通雨水行泄通道,留足调蓄空间,提高海绵体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等复合生态服务功能,增强城市水安全韧性。

  实施“城市更新+海绵”。在城市更新行动中充分融入海绵理念,将海绵纳入审查要求,对项目立项、用地审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全过程进行海绵管控;加大老旧小区、雨水管网、公园、道路等排水设施的改造,实现对雨水径流的控制、渗透、收集和利用。

  探索“绿色产业+海绵”。出台《南平市新型建材产业集群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方案》,支持新型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将科研、生产、运用紧密结合,形成“项目带动研发、研发提升产业”的良性循环,打造水弹性城市全产业链产品体系。目前,全市已有环保型透水材料、环保检查井等本土海绵产业企业23家,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初步形成海绵产业新业态。

  11月22日~24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在京举办新闻宣传工作培训班,来自学会各分支机构、各地方土木工程(土木建筑)学会的80余名新闻宣传工作者参加培训。

  近年来,洪江市结合“一市两城”发展的策略,汇聚民意民智,立足当地历史街区建筑风貌、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积极稳妥推动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文旅融合,既满足了群众多样化需求,又提升了老城区群众幸福指数。

  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从始至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组织全厅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习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走进广西南宁市的乡村,仿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南宁市近年来积极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推动“三师”下乡,补齐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风貌,改变乡风文明,让乡村更美丽更宜居。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与信息化部等五部门组织并且开展第四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活动,在试点示范内容中第一先考虑光储融合、建筑光伏等,其中建筑光伏方面包括光伏作为建筑屋顶、幕墙或遮阳等建筑构件与建筑有机结合,光伏发电与建筑用电负荷匹配的建筑光伏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