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军工低轨通信卫星:开启6G通信时代带动千亿规模市场

发布时间: 2024-01-03 19:01:17 作者: 防静电地板现场安装图/视频

  卫星通信技术(Satellit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是一种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 来转发无线电波而进行的两个或多个终端之间的通信。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 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卫星移动通信的进步。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容量大、传输质量 好、组网方便迅速、便于实现全球无缝链接等众多优点,被认为是建立全球个人通信必不可 少的一种重要手段。

  按照卫星轨道高度的不同,通信卫星可大致分为低轨通信卫星(LEO)、中轨通信卫星(MEO) 和高轨地球同步通信卫星(GEO)。LEO 卫星轨道高度 500km~2000km,MEO 卫星轨道高度 2000km~36000km,GEO 卫星轨道高度为 36000km。

  低轨道带来的好处是,一方面卫星的轨道高度低,使得传输延时短,路径损耗小,多个卫 星组成的星座能轻松实现真正的全球覆盖,频率复用更有效;另一方面蜂窝通信、多址、点波束、 频率复用等技术也为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LEO 系统被认为是最有应 用前景的卫星移动通信技术之一。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空间段、用户段、地面段、公用及专用网络四部分等组成。在若干个轨道平面上布置多颗卫星,由通信链路将多个轨道平面上的卫星联结起来。整个星座如同结构上连成一体的大型平台,在地球表明产生蜂窝状服务小区,服务区内用户至少被一颗卫星覆盖,用户都能够随时接入系统。低轨卫星通信可以在用户段直接与单一地面终端连接,也能够最终靠地面关口站与地面公共网络连接。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通信、电视转播等方面的应用已经趋于成熟,它的缺点越来越明显, 如体积大、重量大,需要大型助推火箭,发射准备时间长,只有一个轨道面,可容纳卫星数 量有限,不能覆盖极地地区,距离地球遥远,通信延迟长,波束覆盖区大,频谱利用率低, 容量有限,终端发射功率大,不易小型化等。

  相对 GEO 卫星通信系统,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有 诸多优势,对用户而言,通信时延缩短,数据传输率提高,终端重量、体积、发射功率与普 通陆地移动通信终端相差无几,还可以与陆地通信系统兼容,实际做到全球无缝接入。对运 营商而言,卫星体积小、重量轻,利用现代发射技术能一箭双星/多星同时发射入轨,系统 频谱利用率高,容量增大,因此,随着卫星制造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逐渐旺盛,低轨卫 星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兴未艾。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也存在固有的缺点,如需要卫星数量较多,由此带来地面控制、维护 系统很复杂,对通信而言,影响较大的问题是波束切换和星间切换。低轨卫星相对地球高 速运动,使得终端在通信过程中需要频繁的切换到其他波束或卫星上才能继续通话,以铱星 系统为例,其最小切换时间间隔 10.3 秒,平均切换时间间隔 277.7 秒。

  实现切换需要一系列信令操作的流程,频繁的切换加重了系统的信令负荷。切换越频繁,切换失败的概率越大,铱星 系统在运行初期的切换成功率只有 85%,后来经过改进达到 92~98%,与陆地移动通信系统的 切换掉线ିସ的指标相比相差甚远。

  切换产生掉线的根本原因是切换发生时, 早期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带宽资源不能够满足切换呼叫最低的带宽要求,但随着近二十年来通 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快速的提升,通信系统信号解决能力、通信带宽不断的提高,从目前仍在运 行的铱星二代、全球星等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使用情况去看,困扰早期铱星系统的掉线率高等技 术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为低轨卫星通信的普及应用扫清了障碍。

  卫星移动通信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的通信卫星较为简单,由于当时对卫星移动通 信信道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及移动终端小型化的技术也不成熟,因此,只能支持用于车辆和飞 行器的通信,不能支持大量的小型终端用户。

  在随后的 20 年中,很多研究机构和大学对卫星 移动通信信道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为实现全球通信,以及对市场的乐观估计,相继有 多个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被开发出来并投入运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是铱星系统(Iridium)和全球星系统(Globalstar)系统。

  在 2000 年左右,铱星系统、全球星系统都面临 GSM 手机强有力的竞争,在使用费、 终端成本、数据传输速率等方面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难以普及,只能应用于紧急救援、海事通 信、军用通信等特殊领域。

  但在 20 年后的今天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观,航天科技和电子信息 技术的进步降低了卫星研制、量产和发射的成本,而卫星通信资费的降低和数据传输速率的提 升又催生出无时无刻的互联网接入和大数据需求,面对广阔的市场需求,低轨卫星通信的复兴 也自然水到渠成。

  据 Internet World Stats 统计,截至 2017 年 6 月,全球互联网普及率为 51.7%,意味着全球 仍有一半(约 30 亿)的人口未实现互联网连接。这些地面信息系统无法覆盖的地方,将是卫 星通信有待开垦的一块新大陆。而随着 5G 时代的到来,太空互联网将会显现出更大的优势。

  为打开这 30 亿“未连接市场”,Google、Facebook 等都已提早布局。2010 年初,谷歌联合 汇丰银行与欧洲有线电视运营商 Liberty Global 发起“O3b 计划”,O3b 的原意是“Other 3 billion”, 指的是目前仍旧不能够上网的 30 亿人,该计划进展迟缓,其项目团队重新组建了 OneWeb 公 司。2015 年,Google 向 SpaceX 公司投资 10 亿美元,其目的之一便是打造太空互联网,同年 SpaceX 推出 Starlink 项目,计划发射约 12000 颗卫星组建低轨卫星通信系统。

  2017 年 Facebook 成立子公司 PointView Tech LLC,投入数百万美元研发实验卫星,该卫 星名为 Athena,将比 Starlink 卫星网络传输数据速度快 10 倍。除了互联网巨头,包括波音、 空客、三星等公司都正积极地开展低轨通信卫星系统的研发工作。

  2019 年 4 月,亚马逊推出 Kuiper 项目,计划发射 3236 颗低轨通信卫星,从而在全球范 围内提供快速且低延迟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OneWeb 吸引了空客、高通、维珍集团、波音和可口可乐等公司参与投资,软银也已经投 资了 15 亿美元,公司目前已经累计获得 34 亿美元融资。

  One Web 的第一代低轨星座设计的具体方案,包含 648 颗在轨卫星与 234 颗备份卫星,总数达 882 颗。这些卫星将被均匀放置在不同的极地轨道面上,距离地面 1200km 左右。卫星高速运 动,不同卫星交替出现在上空,保障某区域的信号覆盖。

  公司正在考虑增加卫星数量,总数达 到近 2000 颗。开始运行后,One Web 星座不仅能覆盖美国,亦能覆盖全球还没有连接互联网 的农村边远地区。One Web 的目标是,到 2022 年初步建成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到 2027 年建 立健全的、覆盖全球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为每个移动终端提供约 50Mbps 速率的互联网接入 服务。

  2019 年 2 月, OneWeb 首批 6 颗互联网卫星成功升空,OneWeb 将在 2019 年秋天开始发 射更多卫星。最终,OneWeb 计划将另外 1000 余颗卫星送入不同高度的太空中,该公司卫星 总数有望达到 1980 颗。

  为了尽快完成组网,OneWeb 引入了汽车制造的概念,将卫星各系统模组化,在生产线大 量使用自动化设备。在此模式下,OneWeb 的“卫星工厂”每周能生产 16 颗卫星,年产量达到 648 颗卫星。批量化生产能够更好的降低卫星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2015 年时设定的目标是使每颗通信卫星的 造价降低至 50 万美元。

  OneWeb 主要竞争对手是马斯克的 Space X 公司。2015 年,SpaceX 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 会提交“星链” (Starlink)计划,计划部署 12000 颗卫星,其中第一阶段发射 4425 颗轨道高度 1100~1300km 的中轨道卫星,第二阶段发射 7518 颗高度不超过 346km 的低轨道卫星。

  SpaceX 预计 2025 年最终完成 12000 颗卫星的部署,为地球上的用户更好的提供至少 1Gbps 的宽带服务和最 高可达 23Gbps 的超高速宽带网络,这一计划预计成本超过 100 亿美元。这些卫星均采用标准 产品化设计,且用同一款火箭猎鹰 9 号发射。

  目前围绕地球运行的现役卫星共有 1400 余颗,估计还有 2600 多颗卫星已不再工作,只 是漂浮在太空之中,加上这部分已经退役的卫星,人类已发射的卫星总数约为 4000 多颗。因 此,SpaceX 计划发射的通信卫星数量将超过人类已发射卫星总数。

  SpaceX 的第一阶段卫星发射计划分为两步,首先向 1150km 轨道高度发射 1600 颗卫星, 然后再发射 2825 颗卫星并将它们分别安置在 1110km、1130km、1275km 和 1325km 这四个轨 道高度上。4425 颗卫星会在 83 个轨道平面上运行,能提供类似光纤的网络速度,且覆盖面积 极大的提升。此外,整套系统具有很大的弹性,可以针对特定的地区,动态地集中信号到需要的 地方,从而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

  以此计算,按照最理想的状态(不考虑卫星太阳能电池板的重量和体积),重型猎鹰火箭 每次发射最多可以携带 43.5 颗卫星(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将 12000 颗类似的卫星部署完毕, 重型猎鹰火箭需要发射 276 次左右,仅发射成本就接近 250 亿美元。

  因此,SpaceX 也在不断评估系统成本以及密集卫星群对于近地空间造成的影响。2018 年 11 月,SpaceX 拟对 Starlink 计划作出修订,修订后,第一阶段待发射的卫星总数有可能减少 至 1584 颗。

  轨道和频谱是通信卫星能够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单颗低轨卫星覆盖范围小,必须增加数 量以实现全球覆盖,因此,面对有限的轨道、频谱资源,Oneweb、SpaceX、亚马逊等行业巨 头,以及 Google、Facebook 等互联网公司均加入了低轨通信卫星竞争阵营,纷纷推出自己的 低轨通信卫星建造计划,甚至 SpaceX 的 Starlink 计划卫星数量达到惊人的 12000 颗,未免有 “跑马圈地”的意味,

  目前,国外已经公布的低轨通信卫星方案中,卫星总数量约为 23892 颗,卫星轨道高度大多分布在在 1000~1500km 之间,频段大多分布在在 Ka、Ku 和 V 频段,在轨 道高度十分范围有限、频段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卫星轨道和频谱的竞争将愈加激烈。

  由于轨道 和频谱在国际电信联盟的有效占有时间有限,不如期发射卫星,原有轨道和频谱将失效,因此, 预计下一阶段各家公司将抢先发射卫星,以实际占有轨道和频谱,轨道和频谱的争夺将愈演愈 烈。

  我国目前的卫星通信系统主要有卫星广播通信、卫星宽带互联网和卫星移动通信三种类型。

  在卫星广播通信领域,主要建设发展中星、亚太系列通信广播卫星系统,在轨运行的民 用通信卫星约 15 颗,通信业务基本实现亚洲、欧洲、非洲、太平洋等区域覆盖,在全球卫星 空间段运营服务商排名第六位。

  在卫星宽带互联网领域,我国高通量宽带卫星发展刚刚起步,整体技术水平、系统容量 和服务能力与国外先进卫星系统尚有差距。2017 年发射的首颗高通量 Ka 宽带卫星“中星 16 号”, 容量达到 20Gbps,主要面向远程教育、医疗、机载和船舶通信、应急通信等领域的互联网接 入,不能面向个人移动用户。

  在卫星移动通信领域,2016 年我国发射的“天通一号”01 星是我国自主建设的首颗移动通 信卫星,支持最低 1.2Kbps 电路域线Kbps 的数据业务,移动宽带服务能力 较为薄弱,与 OneWeb 约 50Mbps 的数据接入能力相比有明显差距,难以满足当前地面移动通 信宽带服务需求。

  我国疆域辽阔,自然地形复杂。在面对偏远山区的自然村落时,与地面光缆相比,“从天 上”解决成本更低,还可以同时解决海上通信问题。2016 年 12 月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 划》中也明确提及“通过移动蜂窝、光纤、低轨卫星等多种方式,完善边远地区及贫穷的地方 的网络覆盖。”在此背景下,据新浪网报道,中国航天科技和中国航天科工两大集团都启动了 各自的低轨通信项目“鸿雁”和“虹云” 星座计划,航天两大集团成为了我国低轨通信卫星领域 的“国家队”。

  在民间投资方面,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18 年底中国已有约 80 家太空技术初创企业 投入这一领域,太空已成中国商界的“新边疆”。以银河航天为代表的民间资本低轨卫星公司, 2018 年连续完成 A 轮三次融资,投资方包括顺为资本、晨兴资本、IDG 资本、高榕资本、源 码资本、君联资本等,公司估值已达到 35 亿元。按照银河航天徐鸣的估算,如果要让全球每 一个角落都能联网,投入低轨道通信卫星的成本,有机会降到基站建设成本的 1%。

  “鸿雁”全球卫星通信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提出,该系统将由 300 颗低轨道小卫 星及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具有全天候、全时段及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实时双向通信能 力,可为用户更好的提供全球实时数据通信和综合信息服务。“鸿雁”星座首期投资约 200 亿元,是 我国首个国家级的、投资顶级规模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商业航天项目,将实现“沟通连接万 物、全球永不失联”。

  项目创新运营高效的商业模式,聚集全社会资源,打造覆盖芯片、终端、系统集成、运营 服务及人才教育培训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创新卫星及运载火箭规模化研制模式和流程,培育新 经济增长点,将带动上下游超千亿元产值规模。

  据新华网报道,2018 年 12 月 29 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鸿雁”星座首颗试验 星送入预定轨道。首发星是“鸿雁”星座的试验星,由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制造, 采用了该公司研制的 CAST5 超高的性价比微小卫星平台,该星具有 L/Ka 频段的通信载荷、导航 增强载荷、航空监视载荷,可实现“鸿雁”星座关键技术在轨试验,同时研制了地面系统与终 端,卫星入轨后可陆续开展卫星移动通信、物联网、热点信息广播、导航增强、航空监视等功 能的试验验证,为后续的“鸿雁”星座的全面建设及运营提供有力支撑。

  “鸿雁”星座还有一个重要应用就是提供航空数据业务,可支持飞机前舱的安全通信业务, 为航空器追踪及应急处理提供较为可靠的通信保障,同时支持后舱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中国航天 科技集团目前已与中国民航局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鸿雁”星座系统空管应用研究及机载 宽带通信服务合作。

  “虹云”星座是中国航天科工大力推动商业航天发展的“五云一车”(飞云、快云、行云、 虹云、腾云和飞行列车)项目之一,旨在构建覆盖全球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计划发射 156 颗卫星,它们在距离地面 1000km 的轨道上组网运行,以天基互联网接入能力为基础,融 合低轨导航增强、多样化遥感,实现通、导、遥的信息一体化,构建一个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 联网络,实现网络无差别的全球覆盖。

  整个“虹云”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建设,第一阶段,2018 年底发射首星;第二阶段,“十三 五”末即 2020 年底前,发射 4 颗业务试验星;第三阶段,到“十四五”中期即 2023 年左右, 发射完成全部 156 颗卫星,初步完成天地融合系统建设,具备全面运营条件。

  据新浪网报道,2018 年 12 月 22 日,“虹云”工程首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进 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打造天基互联网也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该星由中国航天科工在武汉的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生产,该基地将成为具备卫星批产能力的智能化卫星生产线 年左右整个星座卫星的批量生产,为“虹云”工程后续星座组网建设奠定基础。

  “虹云”工程首星首次将毫米波相控阵技术应用于低轨宽带通信卫星,能利用动态波束 实现更灵活的业务模式。除通信主载荷外,虹云工程首星还承载了光谱测温仪和 3S (AIS/ADS-B/DCS)载荷,将实现高层大气温度探测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信息、飞机 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信息和传感器数据信息采集(DCS),实现通、导、遥的信息 一体化,可大范围的应用于科学研究、环境、海事、空管等领域。

  据欧洲咨询公司统计数据,2015 年全球航天产业总规模约为 3353 亿美元,卫星产业总规 模约为 2400 亿美元,其中卫星通信产业的总体规模约为 1485 亿美元,同比上一年增长了 3.6%, 约占卫星产业收入的 62%,占航天产业收入的 44.3%,说明卫星通信产业是航天产业的重要组 成部分。

  其中通信卫星制造收入 56 亿美元,通信卫星发射收入 19 亿美元,通信卫星运营收 入 125 亿美元,卫星通信服务收入 1285 亿美元。

  根据美林银行的预测,航天业的规模将从 2016 年的 3500 亿美元增长至 2046 年的超过 2.7 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7%,其中相当一部分增长将源自新型低轨通信卫星。

  传统卫星通信产业主要由政府驱动,主要是政府出资、政府使用,各类卫星通信系统属于 国有的天基基础设施。然而,过去十年,商业航天产业吸引了超过 130 亿美元的投资,其中 1/5 来自于投资公司和私营企业,其中半数以上都来自卫星通信产业。充满了许多活力的私营企业期 待的不单单是资本回报,更加看重充满希望的发展前景。

  2011~2015 年,各类应用卫星年均发射 90 余颗,其中通信卫星年均发射 45 颗。根据 NSR 的预测,2017~2022 年,卫星发射数量将出现激增,年均发射数量高达 219 颗,其中通信卫 星年均发射 146 颗,比过去 3 年发射的总和还多。经过 2023~2025 年 3 年的短暂调整之后, 再次回到发射数量的高峰,与对地观测和其它应用卫星相比,在未来 15 年当中,推动卫星产 业发展的关键动力仍然来自通信卫星。

  根据 SIA 的数据,2017 年低轨卫星数量同比增加 10 颗,是各类轨道卫星中数量增长最快 的,说明低轨卫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卫星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2019 中国卫星通信设备市场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国内卫星通信市场规模亦呈逐年 上升态势,从 2008 年的 110 亿元增长到 2016 年的 508.7 亿元,复合增长率约为 21.1%,其增 长率明显高于美林银行对世界航天业总规模的预测,究其原因,一方面与通信卫星产业高质量发展速 度高于航天产业平均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与中国国内卫星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有关。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上船只设备的更新及宽带卫星技术的进步,我国在海上宽带卫星通信 行业的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2019 年中国海上宽带卫星通信行业发展现状和市场规模分析 报告》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7 年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45.91 亿元,估计 2018 年行业市场规模为 56.11 亿元,同比增长 22.2%,说明单一的海上窄带通话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海上通信对象的需 求,海上宽带互联网通信服务需求在日益增强,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未来能够提供宽带互联 网服务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有着广阔的应用市场。

  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随着移动卫星通信的发展,关于卫星与地面移动通信相互融合的 讨论与尝试就从未停止。近年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通信卫星采用基于统一的 IP 交换技术,实现与地 面互联网的融合互通。

  在市场策略上,通信卫星星座摒弃了铱星系统建设运营初期独立建网、 与地面移动通信相竞争的策略,转而与电信运营商开展合作,但当前的铱星二代等低轨卫星通 信系统在数据传输方面远远落后于地面移动网络,不足以满足用户日新月异的数据传输需求。

  随着 5G 时代的马上就要来临,国际通信组织以及业内人士慢慢的开始对 6G 时代进行展望,当 前得到的共识是,5G/6G 时代将是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网络相融合从而真正的完成全球通信,包 括 3GPP、ITU 在内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专门工作组,我国科技部也开始着手开展卫星通 信与 5G/6G 相融合的问题,卫星通信的时代即将开启。

  采用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实现全球通信,所需卫星数量庞大,建设成本都在超百亿人民币规 模。例如,铱星系统 66 颗卫星,耗资约 50 亿美元;Starlink 系统至少投入约 100 亿美元;日 本 LeoSat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共 108 颗卫星,耗资约 36 亿美元;我国“鸿雁”星座 300 颗卫 星,首期投资约 200 亿元人民币,“虹云”星座 156 颗卫星,按此推断投资也将超过 100 亿人 民币。

  因此,如果按照现在的计划开展建设,未来 5 年间我国在低轨通信卫星组网建设上的 投入将超过 300 亿人民币。

  根据美国卫星工业协会(SIA)发布的数据,2017 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 2690 亿美元,从 卫星产业占比上来看,卫星制造业收入为 155 亿美元,占比约为 6%;卫星发射产业收入 46 亿美元,占比约为 2%;地面设备产业收入 1198 亿美元,占比约为 45%;卫星服务产业收入 1287 亿美元,占比约为 48%。由此可见,卫星制造、卫星发射所占整个卫星产业链产值规模 不足 10%,前期投入卫星组网建设的费用,对整个产业链将带来超过 10 倍的产值规模。

  根据前面估算,“鸿雁”和“虹云”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组网投费用入估计将超过 300 亿人 民币,根据 SIA 的数据,对于卫星产业链,组网建设费用约占产业链总产值的 7.5%,由此测 算,后期地面设备投入将约为 1784 亿元,带来的卫星与地面服务产值将达到约 1916 亿元, 因此,低轨卫星通信产业链总体产值将超过 4000 亿元。

  卫星组网领域:在低轨卫星通信产业链中,卫星组网包括卫星制造与卫星发射两部分,将是全产业链最先受益的部分。这部分主要参与者为航天科技集团下属航天一院、航天五院、航天八院和航天九院,以及航天科工集团下属航天二院,涉及的上市企业主要有与卫星制造、火箭发射直接相关的中国卫星(600118.SH)、航天电子(600879.SH),以及与卫星组网间接相关的航天发展(000547.SZ)、航天机电(600151.SH)等。

  地面设备领域:地面设备包括卫星地面接收站、移动卫星终端等,预计在低轨卫星通信 建设初期,将类似 3GPP 提出的框架结构,即大部分移动终端设备利用地面网络,通过卫星信 号地面接收站实现全球通信服务,小部分海上、偏远地区使用移动卫星终端直接与卫星实现通 信,这部分用户类似目前天通卫星、天通手机的直连模式,华力创通(300045.SZ)、中兴通讯 (000063.SZ)都已经开发了天通手机,具有前期优势,后期随着这部分市场的逐步壮大,其 他厂商也将加入移动卫星终端的竞争中。

  卫星与地面通讯服务领域:三大传统运营商仍是地面通信的主体,东方红移动是首个明 确开展低轨卫星通信服务运营的公司,公司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卫星组网是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建设的先行工程,与卫星制造、卫星发射直接相关的中国卫星(600118.SH)、航天电子(600879.SH)等将首先受益,因此,暂仅对这两个直接受益的公司做分析。

  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卫星 600118.SH)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 究院控股的上市公司,专门干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研制、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及设备制造和卫星 运营服务的航天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天地一体化设计、研制、集成和运营服务能力,形成了航 天东方红、航天恒星等一系列知名品牌。

  在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研制方面,已成功开发了以 CAST968(CAST1000)平台为代表的多个 系列小卫星和微小卫星公用平台,同时具备部分宇航部件产品的生产能力;在卫星地面应用系 统及设备制造方面,拥有地面站系统集成、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信息传输与图像 处理五大领域,在北斗导航、动中通产品市场占有率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中国卫星(600118.SH)及其控股公司航天五院是我国卫星研制的主力军,是我国通信卫星研制的核心力量,公司在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研制方面亦有雄厚基础,公司下属深圳东方红海特制造的“鸿雁”实验星已经成功发射,为研制后续低轨通信卫星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下属航天恒星科技、航天中为等公司在卫星地面系统集成、卫星地面运营服务等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经验,有助于公司在后期卫星通信系统运营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航天时代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航天电子 600879.SH)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旗下 从事航天电子测控、航天电子对抗、航天制导、航天电子元器件专业的高科技上市公司。

  公司 产品最重要的包含:高性能传感器、无线电测量控制管理系统、特种电子通信、自动跟踪系统和数据收 集、传输处理系统、卫星电视广播系统、数字化有线电视网络设备、卫星通信地球站、星上精 密机构及结构部件、大型地面工程业务测控站和电子支持设备,以及火箭、卫星、舰船、飞机、 核能等产品配套使用的各种电连接器、继电器、电子仪器设施、电缆网及开关设备,GPS/ GLONASS/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系统及终端设备等,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型号卫星、火箭运载工 具,及相应的地面通信测量与控制设备及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中。

  航天电子 (600879.SH)是卫星、火箭上高性能传感器、电子元器件的主要供货商,在 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领域都将受益。目前,“鸿雁”和“虹云”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公布的方案 中,卫星数量达到 456 颗。

  为降低发射成本,小卫星广泛使用“一箭多星”的发射方案,卫星 的体积、重量决定了一次发射卫星的数量,铱星二代卫星采用“一箭 10 星”的方案,国内曾 创造了“一箭 20 星”的微小卫星发射记录。假设“鸿雁”和“虹云”计划采用“一箭 15 星” 方案,需要 30 余次发射才能完成卫星组网,因此,航天电子(600879.SH)未来业绩有望得 以明显提升。